段進: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2005年獲首屆“中國設計業十大杰出青年”稱號,2010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1年獲首批“江蘇省設計大師”稱號,2016年獲住建部“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2019年獲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科技獎首屆領軍人才獎。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20年獲中國僑聯第八屆“僑界貢獻獎”。
現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城鄉規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規劃學會城鄉規劃標準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城市設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住建部高等教育城鄉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住建部首屆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主持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的編制;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會員,國際空間句法學術指導委員會委員,并應邀參與修改聯合國人居署《城市與區域規劃國際準則》。
城市規劃改造,改變的不僅僅只是城市的命運,也影響著當地幾代人的生活。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理論研究30余載,他始終堅守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最前沿,成為賦予城市無限可能的探索者。近年來,無論是蘇州古城區的保護性改造,還是雄安新區起步區的“一方城”規劃,抑或是“長三角”一體化的“水鄉客廳”設計,背后都有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僑聯第八屆“僑界貢獻獎”獲得者段進。
蘇州古城改造 展現江南文化意境
1998年,段進主持《蘇州環古城風貌保護工程》項目規劃設計,他通過“水路雙棋盤”“城中園、園中城”“廊空間”“粉墻黛瓦”等空間基因在城市發展中的傳承,實現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意境,填補了國內在此領域的技術空白。吳良鏞、周干峙、齊康等院士組成的專家組評價“是一項帶有開拓性的工作,不但實踐上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在學術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其后的十余年間,被全國眾多歷史城區保護項目借鑒,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成果被國家住建部選為首批全國范例,入選在編的《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榮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3 項、二等獎10 項,國家級優秀規劃設計銀獎1 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省部級優秀工程設計一等獎19 項,國際設計競賽優勝獎18項,亞洲建協建筑獎榮譽提名獎1 項,歐洲杰出建筑師論壇“2018 最佳城市設計獎”。
因給蘇州“提供了可持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改善了當地人的福祉”(第15屆歐洲杰出建筑師論壇最佳城市設計獎獲獎評語),“蘇州在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中成功獲得了平衡,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樣本”(第三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獲獎評語),蘇州因此被評為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會址、我國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
2011年,段進又承擔了蘇州吳中太湖新城的全系列規劃。結合太湖新城地域的特殊性,他提出了“新產業、新水鄉、新生活”的規劃目標。
所謂“新產業”,就是要真正實現產城融合。只有居住屬性的城市注定是不可持續的,必須導入產業才能讓城市充滿活力。為避免新城成為一座“臥城”,太湖沿線零散工業遷走,成片工業區在制造業的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走向高新產業方向。
所謂“新水鄉”,就是要把蘇州的園林水巷和煙波浩渺的太湖巧妙結合。傳統建筑大多以物理圍墻來隔離外部空間,而太湖新城則著力打造“園街”概念,在小區外圍建設一條蘇州園林式街區,代替圍欄,實現空間隔斷,再現蘇式生活場景。還參照香港、紐約、悉尼等灣區城市規劃布局,在地下空間出口處的太湖大堤上恢復歷史上的一處港灣,并利用清出的淤泥在湖水中堆出一座人工小島,平添了幾許自然野趣。目前建成的大堤綠色廊道、地下空間、地下管廊、水街、天鵝湖公園等,都是以此思路展開布局的。
所謂“新生活”,就是要強調功能混合。城市的本質是生活場所,居住、工作、交通、娛樂、消費密不可分。因此,在規劃中采用了有別于傳統功能分區的混合功能模式,即通過打造多元化的空間組團,把生產、生活、娛樂綜合,變成一個綜合的城,一個真正的“活力之城”。
自規劃建設以來,太湖新城致力打造國內領先的生態型創新創業湖區和蘇州灣總部灣區,目前已初步形成“新城市、新產業、新生活”特征的濱湖山水新城。2021年4月,作為總規劃師的段進相隔十年后再次前來,他站在太湖大堤上,目睹從紙上變成現實的城市輪廓,頗為欣慰。十年來,盡管按照超前視野的規劃精心建設,但隨著蘇州城市格局的加速擴展和生態保護的限制,仍不可避免地遺留一些問題。對此,對太湖新城懷有深厚感情的段進表示,將通過“伴隨式”的城市規劃與建設方式,會一直為吳中太湖新城建設持續賦能,有效保證整個規劃的整體性、連貫性。
破解千城一面 提升城市環境品質
2011年,段進作為總規劃師,接手南京青奧村地區整體規劃。針對普遍存在的“大賽后遺癥”問題,他提出了“城市與青奧共成長”的方案,并帶領團隊克服種種困難,采取了城市設計引導下的空間使用與交通一體化設計,對青奧軸線交通樞紐系統疏散的設計方法進行了大膽創新,提出將青奧廣場沿江山大街拓展為青奧軸線的概念,形成綜合一體的解決方案。這一地區現已成為“當代城市文化新地標”,是南京的一張亮麗名片,并成為大事件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國際范例。歐洲規劃高校協會首任主席Kunzmann教授在《disP-The PlanningReview》上對該項目進行了撰文介紹,并獲得中德兩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推廣。該項目還獲得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并作為中國首批項目受邀參加“城市愿景1910-2010”國際百年城市設計巡展。
2014年,段進受邀對安徽淮北市進行規劃設計。對他而言,設計思路出來之前必須第一時間親自感受城市的特質。淮北建在山腳下,一個面積不大的地級市,人口密度卻很高。原來,淮北是一座煤礦城市,大片遺留的采煤沉陷區阻礙了城市的發展,而原有的市政規劃對此一籌莫展,使得沉陷區垃圾如山、豬場遍地,又臟又臭。段進意識到,如果這座城市繼續向山要發展空間,很難舒展開來,必須將沉陷區作為一種資源,進行改造,淮北方能展現更好的風貌。他的思路是:利用沉陷區自然的地理條件引水成湖;清掉垃圾和豬場,在周邊撒上易于生長的波斯菊花種;在沉陷區另一側建設新城區,一橋橫跨新老城區。經過幾年的建設,沉陷區已成了淮北最美的風景,重點改造整治的綠金湖成為全國地級市中面積最大的人工湖,成為采煤沉陷區整治的典范。
2017年,段進主持湖北恩施中心城區總體城市設計。他通過對武陵山區民族聚落“紅丘溪谷”“溪田宅山”等空間基因的解析,提出了融自然山水生態敏感區保護、城市風道組織、少數民族文化家園保護和貧困地區經濟增長為一體的城市設計策略。特別是針對當地常年靜風、坡地多的地理特征和少數民族的建筑特點,結合現代環境設計技術,在城市空間組合形成多條風廊,改善了城市的小氣候,從而“創新性地實現了經濟增長、自然保護和民族文化延續的共贏”。這一設計成果獲第54屆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2018年“規劃卓越獎”。
主持雄安規劃 融入傳統東方氣韻
2017年4月,作為國家住建部在全國點名參與雄安新區規劃的6位城市規劃專家之一,段進有幸應邀率領設計團隊參加了“千年大計”雄安新區2000平方公里范圍規劃設計工作。他是通過空間基因研究,傳承中國特色與營城智慧,為《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確定了“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城市總體格局。特別是“一方城”的構思設計,來自于段進的提議和堅持。段進坦言:要在規劃的具體形態上做到“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要將中國傳統的東方氣韻融入雄安,以詮釋“中國樣本”。
同年7月,《雄安新區起步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面向全球招標,最終,段進團隊的設計方案從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79家報名機構中脫穎而出,以最高得票成為三個最終優勝方案之一,這也是所有方案中唯一沒有和外方團隊合作的作品。這份設計方案讓段進在日后成為起步區核心——“一方城”的設計主持人。在規劃設計階段,段進帶著他的“雄安夢之隊”與全國各地精英精誠合作,精心編制了“千年大計”的宏偉藍圖,為雄安新區確定了“北枕燕山山脈,南臨白洋大淀,西望太行群峰,東通渤海雄灣”的大山水格局。新區起步區也在“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等傳統理念的指導下明確了“北城、中苑、南淀”的空間格局。
2018年,段進作為首席專家和技術統籌人,統籌全國12家單位、100多位專家,用一年多的時間共同編制完成了《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指南》,為雄安“國家大事、千年大計”做出了重要貢獻,有關專家評價《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指南》為:“系統性探索和創新,對體現‘雄安質量’的新區規劃標準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向性和基礎性意義,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段進說:雄安新區作為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地,將以新城建設“牽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雄安新區異地新建一座“千年城市”,將擁有現代化且完整的城市運轉體系。雄安新區被稱為“從一張白紙上締造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國樣本”。這座意義非凡的東方新城,將建成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文明典范城。藍圖已繪就,未來正可期!
……
近年來,奔波在“城市空間規劃設計”第一線的段進,除繼續雄安新區的規劃外,還為南京、天津、青島、深圳、寧波、煙臺、武漢、廈門等多座城市“量體裁衣”,提供規劃發展咨詢建議,并深度參與了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水鄉客廳”城市設計,北京長安街、南中軸城市設計等國家重大項目,他不斷進取,為建設美麗中國,貢獻著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