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華僑史研究資料三編(全54冊)
編者:黃顯堂 定價:44000元
ISBN:978-7-5439-8440-0
出版時間:2021-11 規格:精裝,正度16開
學科分類:華僑史、中外交流史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內容介紹:
本書是《近代華僑史研究資料匯編》的第三輯,匯輯近代華僑史研究資料70余種,內容涉及華僑問題、華僑管理、華僑教育等方面,特別是重點收錄了《僑務匯刊》《華僑半月刊》《僑務委員會公報》《僑務季刊》等重要僑刊30余種,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影印出版,對研究近代華僑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華僑,是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中國人民移居國外的歷史源遠流長,秦漢時期就有人因為通商的關系僑居國外,唐宋時期的海外移民漸成規模,元代至清中葉,南洋及日本、朝鮮等地的華僑總數已經增至百萬。鴉片戰爭后,由于國內政治不靖、戰亂不斷、經濟落后、人民貧困,沿海民衆紛紛出海尋求生路。當時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建設急需大量廉價勞動力,一批批華工被販賣出洋,成為這個時期中國移民的主要方式。
廣大華僑背井離鄉,寄人籬下,受盡居留國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政府的歧視、欺凌、壓迫。他們被視為無知的、劣等的人,生命財産得不到保障。接連不斷的排華暴行和屠華慘案,使得海外華僑處境艱難。據統計,一八五〇至一九〇〇年間,就約有一百萬華工慘死,在為僑居國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廣大華僑紛紛組織社團,在艱難中扎下了根,有些人還興辦實業,成為商界領袖。
針對大量華僑奔赴國外的狀況,晚清政府從過去的禁止華僑出國、視華僑為棄民的政策,演變為保護華僑的政策。清政府頒布了《國籍法》,將華僑視為國民;簽訂一系列保護華僑的條約,通過外交交涉保護華僑權益;設置領事館進行管理,派遣軍艦巡歷南洋,顯示保護華僑的決心;撥款對受災的華僑進行救濟。民國時期,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都高度重視僑務工作,視華僑為海外國民,盡可能動員華僑資源為中國社會變革和發展服務。這些舉措使華僑有了歸屬感,加強了華僑的凝聚力和對祖國的向心力。
廣大華僑心系祖國,對祖國的革命和建設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辛亥革命的經費基本來源于華僑的捐贈,華僑還是武裝起義的核心骨干,在殉難的黃花崗八十六位烈士中,華僑烈士就有三十一位,因此孫中山先生贊譽‘華僑為革命之母’。
抗戰時期,華僑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據國民政府財政部統計,抗戰期間,華僑捐款和僑匯占抗戰期間中國軍費的四分之三。海外僑胞認購的各類救國公債,超過戰時發行公債總額三分之一(這些公債戰后沒有償還,實際上相當于捐款)。海外僑胞還捐獻了大量的飛機、卡車等物資,對堅持抗戰起到了重要作用。部分華僑青年還積極回國參戰,有些自費學習航空技術后回到國內,成為守衛我國領土的空軍飛行員。在驅逐機飛行員中,華僑幾乎占四分之三,他們戰績卓絶,被譽為‘保衛祖國領空的華僑英雄’。海外華僑還組織醫療救護隊,回國開展戰地救護活動。為解決援華物資運輸的難題,三千余名南洋機工(汽車駕駛員和修理人員)積極響應號召,回國搶運軍需物資。廣大華僑與祖國和人民風雨同舟,用他們的愛國行動譜寫出無數可歌可泣、壯麗輝煌的歷史篇章。
除此之外,華僑對祖國的貢獻還表現在僑匯、投資、辦學等方面。當時僑鄉經濟發展水平低,海外華僑用來贍養親屬的僑匯是僑屬的主要經濟來源,也是海外移民在經濟上與家鄉聯系的主要紐帶。舊中國貿易逆差嚴重,僑匯起到了重要作用。據統計,一八六八至一九三六年間的僑匯總額約占入超的一半,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僑鄉的建設有著積極而重要的貢獻。華僑還把自己積蓄的資金投資到祖國建設之中,開創了國內許多領域新式企業的先河,推動國內傳統經濟的轉型,對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地方經濟的繁榮和改善人民的生活,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華僑捐資興辦僑校,通過新式教育實踐,充當了教育現代化的先導,改變了僑鄉文化教育落后的面貌,對整個國家的教育事業也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華僑是對近代中國影響巨大的群體,而對近代華僑史進行研究,不僅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對當前華僑工作的開展也有著極其深遠的現實意義,因此它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史料是研究的基礎,近代華僑史方面的資料,主要包括僑務論著、游記、年鑒、紀念冊、捐款征信錄、華僑教材、僑刊、僑報,以及僑務管理方面的各級政府檔案、民間僑批文書等。目前,這些資料分散收藏于圖書館、檔案館及研究機構,搜集齊備并不容易,特別是有大量的華僑史論文,發表于當時出版的各種期刊、報紙中,整理難度很大。
《近代華僑史研究資料匯編》和《續編》匯輯近代華僑史研究資料200余種,內容涉及華僑革命史、華僑動員問題、僑資與僑匯問題、華僑教材、救國言論、華僑年鑒、華僑教育、華僑人物等方面。本書為第三輯,匯輯近代華僑史研究資料70余種,內容涉及華僑問題、華僑管理、華僑教育等方面,特別是重點收錄了《僑務匯刊》《華僑半月刊》《僑務委員會公報》《僑務季刊》等重要僑刊30余種,其中絕大部分為首次影印出版,對研究近代華僑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文章來源于微信公眾號:史徵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