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国产亚洲午夜在线影院,中文字幕毛片无码av不卡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華僑華人與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僑力量”:福建晉江僑鄉的實踐與啟示
李明歡 呂云芳
2024年04月22日13:25  來源:中國僑聯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確認了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諧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五大特征,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筆者多年深入福建重點僑鄉晉江進行實地調研,對改革開放以來晉江僑鄉的現代化進程有深切體會。本文以調研所得為基礎,著重闡釋“僑力量”在晉江現代化發展道路上發揮的獨特作用。第一部分提出問題并梳理既有成果;第二部分對本文提出的“僑力量”概念做基本界定和闡述;第三部分從晉江“僑力量”如何助推經濟發展,貢獻共同富裕,致力生態文明建設以及僑務工作賦能“僑力量”四個方面進行詳實闡述;結論部分就“僑力量”為何以及如何構成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獨特優勢做簡要小結。

一、問題的提出

近代以來,面對積貧積弱的祖國,許多仁人志士都在探索強國富民的現代化道路。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所明確指出的:“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毛澤東主席于1954年9月1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總任務是:團結全國人民,爭取一切國際朋友的支援,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隨之,周恩來總理于1954年9月23日在題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強大的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工業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指明:“我們原來的經濟是很落后的,如果我們不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后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最初對“四個現代化”的表述。時至1959年,毛澤東主席又將“四個現代化”概括為“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國防現代化”。至此基本形成了“四個現代化”的框架。

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鄧小平在1984年指出:“在本世紀末建設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此后,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和“三步走”的發展規劃,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現代化內涵的認識,有力推進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創造性論斷。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五大特征,描繪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

從“中國的現代化”到“中國式現代化”,雖然是一字之差,但其內涵發人深省,相關問題一直是學界關注和探討的重要話題。尤其是二十大之后,中國知網上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的文章,從之前的每年幾百篇,猛增到2022年的2825篇,2023年更是達到9244篇。相關論文幾乎涉及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方方面面,但如果將“中國式現代化”并含“華僑華人”作為主題進行檢索,則2022年為2篇,2023年為8篇。顯然,直接關注并探討華僑華人在中國式現代化中所發揮作用的論文相對有限。

國際移民是現代化動力機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促進一個國家實現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華僑華人亦不例外。縱觀中國近代以來的發展歷程,從投資興辦現代企業、傳播民主思想、創辦現代教育,無處不見華僑華人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華僑華人對中國發展的貢獻更是有目共睹。中國從1979到2017年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中,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投資的比重長期占據六成以上。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為中國教育和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05年全國僑辦系統開始實施“海外人才為國服務計劃”,重點引進各類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以廣東省為例,截至2018年,廣東省累計引進海外人才5.8萬人,其中華僑華人達到70%以上,主要從事電子信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科技行業。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3年第2期在“華僑華人與中國式現代化”專題之下,集中發表了張國雄、張振江、陳奕平等華僑華人研究學者的三篇論文。張振江認為,華僑華人因其具有“中華根性”、“在地性”和“跨國性”,故而與中國式現代化存在天然的相通之處,中國式現代化應該成為華僑華人研究的新范式。陳奕平等總結了華僑華人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貢獻,認為僑匯收入促進了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僑商投資推動了中國企業制度、經營模式的現代化,知識、技術人才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智力資源,廣大華僑華人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獲益者。張國雄認為,中國的僑鄉建設是中國鄉村現代化的縮影,中國式現代化的僑鄉建設也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鑒的傳統和成就,而僑鄉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更具有擴大中國式現代化世界傳播效應的使命。

以上研究給予我們有益的啟示,也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多年來,我們一直在福建晉江進行實地調研。晉江是素有“十戶人家九戶僑”之稱的著名僑鄉,同時更是中國鄉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典范。本文以晉江為個案,界定“僑力量”的內涵,闡述“僑力量”在晉江現代化進程中的獨特作用。

二、“僑力量”概念的界定

本文提出的“僑力量”,主要指華僑華人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所發揮的正能量,由僑親、僑匯、僑捐、僑資、僑智和僑誼六大元素構成,而黨和政府制定的僑務政策與相關部門的執行力則是“僑力量”能否發揮獨特作用的在地引領和重要保障。

“僑親”是僑力量的基礎,是海外華僑華人與故土親人之間存在著的先賦性的血緣、地緣紐帶,如此親情與華僑華人個人是否富有、是否事業有成并無直接關系,但其親情深厚與否則與華僑華人本人是否在家鄉生活過,是否在家鄉仍有近親存在一定相關性。

“僑匯”是華僑華人匯寄給留居故土之家人的錢款。雖然匯回家鄉的錢款數量有多有少,但大多數第一代移居海外的鄉民一旦有所收入,都會向故鄉匯寄錢款,贍養留居故鄉的家人,這是華僑華人與故土家人之間基于血緣親情的經濟紐帶。

“僑捐”是華僑華人為家鄉的捐贈。僑鄉處處可見海外鄉親的捐贈,從道路、橋梁、校舍、醫院到各類獎學、獎教、助貧、助老基金,不一而足。雖然能夠一擲千金提供大筆捐贈者為數不多,但在僑鄉四處可見的“功德碑”或“功德簿”上,不乏來自海外鄉親數十上百元的小額捐贈。海外鄉親無論貧富,為家鄉公益事業盡一份力乃人之常情,尤其是在福建僑鄉,有“輸人不輸陣”之說,此言雖然有掙面子之意,但同樣蘊含著海外鄉親對家鄉的一份親情。

“僑資”是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的投資。華僑華人當中能夠進行投資者占比有限,但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不同階段,都可以看到僑商在祖籍國投資創業。例如,改革開放的歷史文獻顯示,北京、上海、深圳、汕頭等地領取001號外企營業執照的都是僑商投資的企業。正是一批具有遠見卓識的僑商率先沖破阻力創業中國,助推了當代中國式現代化的騰飛之旅,而他們自身也在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獲益良多。

“僑智”是華僑華人對祖籍國直接的智力投入或間接的智力支持。一個十分突出的事例是,改革開放初期,當中國極需高科技人才之時,美國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發起的CUSPEA項目(中美聯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項目)歷時十年,爭取了近億美元資助了近千位中國學子在歐美名校完成博士學業,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技人才。進入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華僑華人高層次人才歸國服務,構成中國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

“僑誼”是華僑華人與祖籍國的情誼。華僑華人尤其是數千萬華裔生活在世界各地,他們在不同政治、文化環境中與不同種族民眾和睦相處,奉公守法,安居樂業,為居住國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自覺或不自覺地搭建居住國與祖籍國之間友好交往的橋梁,雖然不一定立竿見影,但意義深遠。

在上述六個要素中,僑親、僑智、僑誼是“僑力量”的內在基礎,僑資、僑捐、僑匯是“僑力量”的外在表現。必須強調的是,黨和政府制定的僑務政策,各級僑務部門兢兢業業的工作,是以上六個要素構成的“僑力量”能否發揮作用的在地引領和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正是各級黨政部門卓有成效的僑務工作,才能引領并匯聚起獨具中國特色的“僑力量”,并且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獨具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僑力量”與晉江現代化實踐

晉江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陸域面積64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2公里。1992年晉江撤縣建市,下轄13個鎮和6個街道,2023年常住人口為242萬。改革開放以來,晉江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貧困縣,一躍而為當今福建省首屈一指、全國名列前茅的經濟強市。習近平總書記主政福建工作期間,曾經六年七次深入晉江調研,通過實踐總結和理論提升,于2002年提出了著名的“晉江經驗”。“晉江經驗”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心無旁騖發展實體經濟,走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縱觀當代晉江的現代化進程,“僑力量”之特殊貢獻無處不在,熠熠生輝。

(一)“僑力量”助推現代化工業體系建立與轉型升級

“晉江經驗”六個“始終堅持”中的第一條就是“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發展是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

今天晉江享有鞋都、傘都、拉鏈之都、陶瓷重鎮、夾克之都、體育之城等一系列響當當的美名,形成了晉江現代化的產業體系,用晉江當地人的話說,這一切無不“始于僑,成于僑”。

今天產于晉江的安踏、特步、360、鴻星爾克等運動鞋品牌名聞遐邇,而溯源追蹤,晉江制鞋業的起步正是源于一位普通海外晉江人的務實性建議。1979年,陳埭鎮村民林土秋的姐姐從海外回鄉探親時,敏銳地意識到剛剛興起的改革之潮為民營企業開辟了一條新路,于是建議弟弟匯集僑眷手中的余錢集資辦廠。林土秋接受姐姐的建議,并在姐姐的幫助下說動并聯合14位家有僑匯的村民,每人從自家余錢中拿出2000元,創辦了晉江第一家民辦鞋廠。他們從國營鞋廠請來兩位師傅,指導著十數位從不知制鞋為何物的村民,靠著幾把剪刀、幾只錘子敲敲打打,一年就創造了高達160%的利潤,當年就收回了投資成本。

晉江第一家民辦鞋廠的成功運營,為僑鄉村民樹立了鮮活的榜樣,帶動了晉江僑鄉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波創業潮。1981年7月,晉江地委和行署聯合召開了全區僑務工作會議,根據僑鄉“閑余資金多、閑散勞力多、閑置房屋多”的特點,引導、鼓勵歸僑僑眷集資創辦各類小型僑屬企業。以此為契機,僑鄉興辦實業熱潮以“三閑起步”為標志,迅速席卷晉江大地。而且,由于晉江僑鄉僑眷基于親緣、鄉緣網絡而具有特殊的跨國關系優勢,諸多小作坊剛剛起步,就能夠為國外大廠乃至大品牌接單加工,形成了全新的“三來一補”運營模式,即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模式,為晉江的民營經濟奠定了重要基石。

根據1985—1990年間在晉江擔任縣委主要領導的尤垂鎮的回憶,在他任職期間,通過親屬之間的捐贈方式,海外晉江人為家鄉引進了各類小型先進生產設備2萬多臺(套),引入先進工藝、技術700多項。新加坡的黃加種、菲律賓的施至成等晉江籍企業家還率先回鄉投資開發區建設,掀開了成片土地開發的新篇章。正是通過海外鄉親的傳幫帶,打通了本土新興小企業與國外信息、物資、市場、資金交流的特殊渠道,短短幾年間,晉江民辦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

“三資企業上路”是晉江“僑力量”助推僑鄉實體經濟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改革開放初期,外商對我國開放政策的持續性仍有疑慮,對國內的投資環境、生產能力很不了解,正是華僑華人率先利用回鄉探親的機會了解政策導向,考察投資環境,并帶頭與家鄉進行各種形式的經濟合作,而此前通過“三來一補”起步發展的一批民營企業,其中的佼佼者進入了最早一批三資企業的行列。海外晉江人通過不同途徑投入資金,彌補了晉江建設資金的嚴重不足,僑外資企業成為晉江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晉江發展外向型經濟做出了顯著貢獻。

從“三閑起步”和“三來一補”模式的形成,到海內外晉江人攜手共建的三資企業遍布晉江全域,獨具特色的強大的“僑力量”使當代晉江現代化進程在起步階段就實現了彎道超車。

如果說,改革開放初期海外晉江人主要以僑匯、僑資為家鄉經濟發展助力,那么,進入21世紀以來,海外晉江人的“僑智”已迅速凸顯其對于晉江產業轉型升級的影響力。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在重創晉江眾多民企的同時,也驅使他們走上了轉型升級之路。在這一輪轉型升級進程中,海外晉江籍著名企業家如菲律賓的陳永栽、施至成、陳祖昌等人,以其成功的現代化企業經營模式成為家鄉新一代同行的樣板。由此,晉江眾多民營企業從“為人貼牌”向“自創品牌”轉型發展,從“產品經營”向“品牌經營”跨越提升,從“僑匯籌資”向“上市融資”華麗轉身,步入現代運營之路。

我們在調研中還注意到,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一大批晉江創二代、企二代從海外學成歸來,新生代僑力量正著力推動晉江產業向數字經濟時代的智能化信息化轉型。在有著福建“中關村”之稱的“晉江創新創業創造園”,晉江新一代企業家們放眼全球,識變求變應變,原有傳統優勢產業借助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新應用場景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迭代延鏈,而新興產業則在高起點建鏈,朝著價值鏈高端攀升。

(二)“僑力量”奉獻共同富裕的光彩事業

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晉江,用當地民眾的話說:晉江人沒有走過沒有僑捐的道路,沒有上過沒有僑捐的學校,沒有進過沒有僑捐的醫院!來自海外晉江人的“僑捐”處處可見。不過,我們在調研中更關注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僑捐”顯示出了捐贈理念的變革與創新。

第一,創新性地設立“民俗捐資”專項,移風易俗奉獻共同富裕事業。晉江慈善總會創立于2002年,是全國首家縣級市的民間慈善機構,總會的主要發起人和捐贈人以海外晉江籍企業家為主。慈善總會成立的第二年,時任副會長的晉江籍菲律賓僑商陳永培先生即以菲律賓僑界慈善活動為例,向全體理事倡議:學習海外華人慈善機構的好經驗好作法,把用于婚喪嫁娶的費用和收取的禮金捐獻給慈善總會,既轉變社會風氣,又增加慈善資金。陳先生的倡議得到理事們的一致贊同,總會正式發出了《簡辦紅白喜事,襄助公益事業》倡議書。陳先生帶頭將是年底擬為母親祝壽的10萬元人民幣捐贈給慈善總會,并承諾在那之后每年母親生日都捐贈10萬元,而慈善總會會長許連捷隨之也將兒子是年底婚宴禮金30萬元捐贈給了慈善總會。自此,由海外晉江僑商首倡,晉江海內外企業家共商共行的移風易俗善舉,即婚喪嫁娶“不比排場比慈善”,“人人可慈善,人人可參與”的現代慈善理念在晉江蔚然成風。截至2023年底,晉江慈善總會累計募集善款達45.98億元,其中近一半來自于婚喪嫁娶的“民俗捐資”。

第二,堅持“授人以漁”的慈善理念,助推共同富裕事業可持續發展。以晉江圍頭村為例。2018年,圍頭村委會創新性地制定了“村連僑、僑幫村”的“圍江慈善人”計劃。以幫扶因病因災而陷入困難的家庭為基本宗旨,招募海內外圍頭鄉親擔任“圍江慈善人”,成立“圍江慈善人愛心委員會”。2018年報名的鄉親有來自菲律賓的圍頭人20名,來自中國香港20名,還有10名分別來自緬甸及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等地。根據約定,每位“圍江慈善人”每年認捐扶貧款5000元,幫困款3000元,采取“一帶二”方式各幫扶兩個困難家庭。每個受捐家庭與村委會簽訂協議,受助扶貧款者應參加社區營造、環境衛生保潔、敬老愛幼等義工服務累計50小時以上,受助幫困款者應參加義工服務30小時以上,共同以義工服務回報社會關愛。“圍江慈善人”項目的設立,既是海外鄉親表達關心家鄉發展的路徑,也使困難家庭在接受援助的同時通過義工勞動回饋社會。

另一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晉江安海溪邊村則是由本村澳門籍企業家投資成立股份制“溪邊經濟合作社”,孵化出寶旺金屬制品有限公司、安海鄉村聯盟驛站和愛購安海平臺等“造血項目”,讓村民能夠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力爭實現村民、集體雙增收的良性運作,讓全體村民都能共享鄉村振興的成果。

第三,拓展“大愛無疆”的慈善境界,讓共同富裕事業惠及方方面面。如果說歷史上海外晉江人的扶貧濟困捐贈主要著眼于本鄉親人的話,那么,時至今日,海外晉江人的慈善捐贈早已遠遠走出了傳統的“故土鄉親”范疇。晉江經濟的高速發展吸引了許多非戶籍人口。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晉江戶籍人口123.25萬,但常住人口達206萬,近百萬非晉江本地戶籍人口被稱為“新晉江人”。晉江慈善項目對新老晉江人一視同仁,2023年底最新數據顯示,晉江慈善項目共惠及新老晉江人190034人次。而且,鑒于新晉江人中困難戶相對較多,晉江慈善基金的助學項目還專門面向新晉江人家庭子女進行摸底排查,幫扶困難家庭學生如愿就學。與此同時,無論是汶川、玉樹地震還是新疆雪災,無論是北京冬奧會還是殘奧會,更遑論剛剛過去的三年抗疫,處處都有海外晉江籍僑商的大筆捐贈。

第四,弘揚“心連心”的慈善精神,讓共同富裕事業代代傳承。“世界晉江青年聯誼會”(簡稱“世晉青”)以“團結海內外晉江籍新生代共謀發展”為宗旨,在海內外晉江籍年輕人中享有盛譽。該會十分注重引導會員參與慈善愛心活動,并探索出了一系列既符合青年人特點又行之有效的慈善舉措。例如,“世晉青”將晉江特殊教育學校的小朋友們作為獻愛心的主要對象,于2019年策劃了一項十分有意義的“圓夢微心愿”活動,即每年中秋節前向晉江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征集“微心愿”,然后由“世晉青”海內外會員們分別認領。該活動舉辦五年來,特教小朋友們提出的“微心愿”從希望得到“一個籃球”,“一套畫筆”,“一本想了很久但沒能買到的書”,到希望得到“一個可以鍛煉思維能力的益智棋盤”,“一套可以鍛煉手眼協調能力的康復器材”。這些微心愿發出后,總計已經有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世晉青”年輕會員通過“微捐贈”,一對一地幫助464個特教小朋友實現了他們的“微心愿”。自2020年開始,“世晉青”又為特教小朋友們舉辦了“心連心共祝福”六一獻愛心活動,通過海內外晉江青年的“微捐贈”幫助1000位特教小朋友實現了過生日的愿望。

從晉江慈善總會成立20多年來累計募集高達45.98億元的善款,到海外晉江籍年輕人為滿足特困小朋友“微心愿”而提供的“微捐贈”,無不顯示出致力于共同富裕的慈善事業已成為晉江“僑力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并且代代傳承。

(三)“僑力量”致力將最濃鄉情轉化為最美家園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海外晉江人致力于將最濃鄉情轉化為最美家園的建設,其所折射的正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理念。

改革開放初期,晉江英林鎮龍西村村民們爭相開辦的20多家石材廠讓村民的腰包明顯鼓了起來,但是,根據村主任的介紹,“那時天空都是灰色的,出門就是一身灰,根本不敢在屋外晾衣服。”2012年,新一屆村兩委響應政府號召,決定徹底改變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痛下決心關停了村里的所有石材廠,并號召村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新一代班子秉持綠色生態理念的發展路徑得到龍西村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旅菲鄉賢洪肇堅帶頭響應,先后捐贈上千萬元用于改造家鄉的生態環境,建起了整潔有序的農貿市場,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做生意,同時修建了古地寺公園、將軍祠文化活動中心、英山生態公園,讓村民們有家門口的休閑場所。我們在調研中了解到,人居環境整治的經費近一半都來自海外龍西人的專項捐贈。曾經石塵漫天的龍西村如今已經成為“生態美、環境優、百姓和”的美麗鄉村。

晉江深滬鎮運伙村總人口為1300多人,旅居海外和港澳臺的鄉親有2000多人。時至20世紀末,運伙村仍然是個相對臟亂差的貧困村。進入21世紀后,運伙村的改造提升方案得到了海外鄉親的大力支持:菲律賓的鄭友水先生捐資鋪設環村道路;鄭和平先生捐資興建友尚濕地公園和周邊景點,并與鄭秋生、鄭文澤先生合資捐建村級文化樓;柯賢鑒家族捐資建設了賢鑒公園及相關景點,購置汽車贈送村委會;許其昌先生捐資興建許柴佬公園及鋪設村間道路。經過海內外運伙人的共同努力,2016年運伙村成為晉江市首批20個“最美鄉村”之一,隨后又相繼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等多個榮譽稱號。

晉江五店市的改造升級是又一個“僑力量”引領奉獻的典型個案。當政府推出五店市改造方案時,得到了海外、境外晉江人的理解和支持。旅居香港的蘇千墅先生代表家人以“一元人民幣”的象征性“價格”,將承載家族記憶的一座美輪美奐的別墅連帶周邊花園和花園內的珍稀植物一并“出售”于政府,此舉有效帶動了改造工程。而菲律賓華商莊清泉、莊朝北、莊銘岸、鄭煥彩,緬甸華商蔡德蔗等人的老宅也都按規劃融入五店市特色建筑群。正是有諸多海外鄉親率先垂范,今日五店市得以在高樓林立、寸土寸金的的街區當中保留了數十座外型優美、做工精細的傳統宅第。作為晉江傳統建筑和僑情民俗文化的集中展示區,作為海內外晉江人維系鄉愁的重要載體,五店市已經被中國僑聯正式命名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晉江安海鎮溪邊村的提升改造更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結合的典范。溪邊村在進行生態景觀綠化美化的同時,項目投資人、澳門籍鄉賢許健康專門在自家老宅舊址上,設計建造了一座以其父親名字命名的“書藏樓美術館”。這是一座融閩南特色與現代風格為一體的特色建筑,我們前去調研時,意外地在館內看到諸多享譽世界的名作佳畫:潘天壽的《初晴》,張大千的《瑞奧道中寫景》,傅抱石的《觀瀑圖》,還有齊白石的工筆花蟲冊頁,美不勝收!美術館負責人告訴我們,這些珍貴展品均來自建館人許健康位于上海的寶龍美術館,實行不定期更換,全年免費開放。按照建館人的初心:要讓身在農村的孩子自幼就能在家門口享受一流藝術的熏陶,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如今海內外晉江人正通過共同努力,向世人展示文明發展的現代化鄉村模式。

(四)僑務工作賦能“僑力量”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雖然海外晉江人生活在不同政治制度的國家,但是,目睹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程,無不由衷欽佩,而中國共產黨敦本務實的僑務工作,則為引領、匯聚、護航“僑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晉江歷屆市委市政府都十分注重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揮僑力、維護僑益,僑務工作成效突出。

第一,一以貫之的愛僑之情。晉江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到晉江籍海外僑胞是晉江獨特而寶貴的財富,市委、市政府每年的工作報告和年度規劃都將僑情、僑務、僑力資源納入綜合考量。每年新春和重要節慶是海外鄉親返鄉祭祖、探親、訪友最為集中的時期,晉江市各級黨政領導都會主動與返鄉的鄉親們敘鄉誼,話親情,謀發展。正如海外僑胞所言:“晉江多年來堅持舉行海內外鄉親新春座談會,是全國罕見的優良傳統。”為了幫助海外晉江人留住鄉愁,2020年1月,由晉江市委統戰部牽頭,晉江市僑聯等六部門聯合啟動了建設僑鄉文化名鎮名村的行動計劃,在全市具有深厚僑鄉文化底蘊的鎮、村推動建立僑史館,讓回到晉江的海外僑胞隨時隨地都能聽得到鄉音,品味到鄉情,留住“根”,守住“魂”。

第二,踏踏實實的護僑之舉。晉江基層鄉村、社區的僑聯會主席絕大多數由村書記或統戰委員擔任,從制度上加強了黨對僑村僑務工作的領導,同時也大大提升了僑務工作的實施力度和效度,直接有效地為維護僑益出實招,做實事。“晉商回歸、晉品出海”是新時期晉江市政府提出的重要戰略謀劃,兩項戰略都與僑密切相關,具體實施則涉及方方面面不同部門,只有打破部門壁壘,暢通渠道,才能解決海外晉江籍商、企資金回流、人才引進、專利技術轉移等涉及多個不同領域的問題。為吸引更多“晉商回歸”,由晉江市檢察院、統戰部、僑聯、臺港澳辦等部門聯合制定了“晉江市涉僑及臺港澳同胞權益保護檢察監督協作機制”,在晉江市安海、東石、金井、龍湖、深滬等重點鄉鎮僑聯掛牌成立涉僑檢察聯絡室,聘請基層僑聯工作者擔任涉僑檢察聯絡員,有效打破部門壁壘和業務分割,為僑胞提供更精準化、精細化的司法服務,讓維護僑益工作邁上新臺階。

第三,不斷創新的引僑之智。晉江僑聯于2017年在全市開展“新僑創新創業基地”創建活動,延伸僑聯組織服務新僑創新創業工作的抓手,加大海外引才引智的力度,吸引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回歸投資興業,助推晉江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時至2023年,已經先后在洪山文創園、三創園、嬰童產業文創園、新塘街道梧林社區、泉州理工學院、泉州輕工學院、領航文化傳媒、福建省百匠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軟硬件較為成熟、新僑人才聚集度高、創新創業成效好、扶持發展潛力足的優質園區和高校,設立了晉江市級新僑創新創業基地。作為新僑人才創新創業的優質平臺,三創基地也成為僑聯組織服務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團結凝聚新僑人才的重要載體。晉江僑務部門還依托世界晉江人總會、晉江海外聯誼會、晉江留學生聯誼會和世晉青等民間社團組織開展“晉青接力”活動,聘請優秀海外青年才俊為“引智大使”,為晉江轉型升級培育新型僑力量。

黨有召喚,僑有行動;國之所需,僑之所向。正是晉江黨政各級部門卓有成效的僑務工作,方使“僑力量”在晉江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四、結語:“僑力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大氣磅礴的壯麗篇章,也是“僑力量”發揮作用的宏偉舞臺。中國式現代化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歷程,凝聚了海外中華兒女的深情所向。如果說世界上有眾多國家都在現代化進程中為其富強而探索道路的話,那么,它們所能依托的主客觀條件各不相同。華僑華人繼承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通過自身的經歷深切領悟到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息息相關,這是僑親、僑智、僑誼賴以匯集成巨大力量的心理基礎。華僑華人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艱苦奮斗,事業有成,這是僑匯、僑資、僑捐之所以源源不絕的經濟條件。在中國共產黨所制定的光輝目標的引領下,在各級僑務工作者行之有效的幫助下,華僑華人將自己所向往的愿景和中華民族所奔赴的理想結合起來,萬眾一心,群策群力,“僑力量”因此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優勢。

通過對晉江現代化發展歷程中“僑力量”獨特作用的全面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僑力量”作為中國僑鄉地區特殊“社會資本”的獨特意義:僑親是紐帶,是基于中華民族先賦性血緣的關系資本;通過僑匯、僑資等特定渠道形成的資金流動,構成了有特殊指向的經濟資本;而僑捐的慈善內涵,僑智的知性加持,以及由華裔為主體而呈現的程度不等的僑誼則是真實與想象交融的情感維系,其所共同體現的可謂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本。正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由六大元素交織形成的關系資本、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方能共同構成在僑鄉這一特殊社會空間內成功實現轉換和升值的社會資本,成為能夠為中國式現代化事業賦能添彩的特殊的“僑力量”。然而,更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中國政府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僑務政策,是凝聚、引領、壯大“僑力量”的在地化因素,是僑鄉社會資本能夠轉化升值,“僑力量”能夠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揮獨特優勢的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

展望未來,中國式現代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在為全人類現代化進程提供新選擇的同時,也為新時代“僑力量”提供了更寬廣的參與機遇、開放紅利和發展路徑,“僑力量”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依然還會是融通中國與世界的和平友好的民間橋梁,而且必將為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發揮更大的獨特作用。

(摘自:李明歡、呂云芳:《中國式現代化中的“僑力量”:福建晉江僑鄉的實踐與啟示》,《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釋從略,如有需要請參見原文。)

(責編:劉瓊、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