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新加坡的街頭,你或許會突然看到一群特別的人。他們身穿戲服,唱著中國各類戲曲里的經典唱段,引得路過的人們紛紛駐足觀看。路人上前與他們合影、交談,更有熱愛戲曲的朋友選擇加入他們的隊伍。“戲曲出走”,就如它的名字一樣,讓戲曲活了起來。
尋根潮州
蔡柏軒是“戲曲出走”活動的策劃人,出生在廣東潮州,幾年前去到新加坡學習藝術管理的專業(yè)知識,并決定留在新加坡推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過說起這一切的開端,繞不開他從小耳濡目染的潮汕文化。
“家里的老人也時不時地哼唱幾句,小時候聽得不明所以,但我也自然而然地對潮劇有了一些了解。”蔡柏軒說。
真正決定做傳統(tǒng)文化推廣,還要從蔡柏軒的一段特別經歷說起。“我中學時曾經休學一年,那時也是淘氣,在學校不知道該干什么,索性就待在家里。”蔡柏軒回憶說。正是在這一年里,他沉靜下來,有了很多看“閑書”的時間。這些書里就有介紹潮汕歷史和文化的作品。蔡柏軒逐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感慨道:“深入了解之后才發(fā)現,原來自己身邊隨處可見的東西有著如此不為人知的一面。”
最初的嘗試是立足本地的。在蔡柏軒的帶動下,一個名為“跑路藝術小組”的團隊組建起來。他和一幫朋友深入挖掘潮州當地的傳統(tǒng)元素,策劃相關的展覽,并嘗試讓傳統(tǒng)藝術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從潮州本地的語言到音樂、戲劇,再到民俗和工藝,這些原本藏在角落里的東西逐漸走到臺前。
積累了一些經驗后,蔡柏軒有了信心,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為了更好地推廣傳統(tǒng)文化,拓展視野,他決定往前走一步,去到海外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
吸引觀眾
“最開始選擇來新加坡,是因為覺得它是一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國家,在這里開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廣或許容易一些。”蔡柏軒說。然而情況卻并沒有想象中那么樂觀。
“其實很多新加坡的老一輩華人也想把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下去,可是在過程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很少變通,導致年輕一代接受的程度并不高。”了解情況后,他馬上行動起來,想要用自己的方式推廣傳統(tǒng)文化。
偶然的一次聊天中,蔡柏軒從朋友那里聽到了“新加坡傳統(tǒng)藝術中心”的消息。這是一家由華人經營的非營利機構,主要業(yè)務是在新加坡做戲曲的推廣。“當我把我的想法告訴老板時,他也眼前一亮。”蔡柏軒笑著說,“我跟他提了很多點子,比如可以舉辦戲曲專題的展覽,讓大家體驗化戲妝、穿戲服,吸引更多的人來了解戲曲。于是有了‘戲曲出走’這個活動。”
“開口交流是一道坎。”蔡柏軒說。很多人第一次看到“戲曲出走”的隊伍時會投來好奇的目光,但大多只是遠觀,有時“一步三回頭”,卻終究沒有說上一句話。這顯然沒能達到最初的目的,于是演員們決定化被動為主動。他們走到最繁華的商業(yè)區(qū),看到有人面露好奇,便主動上前,用戲里人物特有的方式打招呼問好。遇到眾人圍觀時,演員們還會停下腳步,即興為大家演上一小段。最近的一次“出走”,演員們唱了潮劇唱段《告親夫》,引得觀眾拍手稱贊。
“戲曲出走”是蔡柏軒在新加坡落地的第一個項目,看著自己的想法成功實現,并且取得不錯的反響,他很是欣慰。“我常說我們要吸引自己的觀眾,我想現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跨界合作
“一些傳統(tǒng)文化是‘關起門來’的狀態(tài),只在很小的‘圈子’里傳播。所以我們才給這次活動取名‘戲曲出走’。”
蔡柏軒覺得,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只是第一步。“我們要做的首先是讓大家對它有實感。”但他當然不只滿足于此。
“第一次‘戲曲出走’之后我就在想,怎么才能把這個活動做得更加好玩。”在潮州時,蔡柏軒了解到當地有一種叫做“歌冊”的藝術形式,正好他自己有組建搖滾樂隊,于是靈光一閃,決定嘗試跨界合作。那是一次成功的演出,臺下觀眾爆滿,令人驚喜的是,他們中大多是年輕面孔。事實證明,這樣的融合是受歡迎的。“既然歌冊可以,那么戲曲應該也可以,我們期待著更多的跨界合作。”
“想要抓住觀眾,就要用好網絡。”這是蔡柏軒總結出的經驗。通過“新加坡傳統(tǒng)藝術中心”開設的社交媒體賬號,“戲曲出走”活動的精彩瞬間被更多網友看到。演員們也不定期地發(fā)布戲曲化妝、戲服穿戴等幕后的細節(jié),讓這一場“出走”能走到線上,走進觀眾心里。
談到對未來的展望,蔡柏軒說:“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在新加坡也搞一個‘跑路藝術小組’,讓更多的人看到我們精彩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