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一区,免费人成再在线观看网站,国产亚洲午夜在线影院,中文字幕毛片无码av不卡

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陳清泉:亞洲電動車之父
2024年11月18日16:30  來源:中國僑聯

從小就有一個基本問題問自己,你為什么要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上有沒有與你有什么不同?如今早已有答案。以下是2022年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組對他的頒獎詞:

汽車曾經改變世界,而你要改變汽車。中國制造,今天車轍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領航員。在新能源的賽道上,馳騁了四十多年,如今你和祖國正在超車。

他就是歸國華僑、中國工程院院士,被稱為“亞洲電動汽車之父”的香港科學家陳清泉。

波蘭畫家筆下的陳清泉.jpg

波蘭畫家筆下的陳清泉

放棄劍橋 回到祖(籍)國

1937年1月14日,陳清泉出生于印度尼西亞中爪哇馬吉朗市,祖籍福建省漳州市,已是第三代華僑。其父親陳盛昌,母親李菊花,共有五個弟弟三個妹妹。憑借著多年的勤勞經營,他父親已是當地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從事著出租車和公交車行業的生意,也正是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耳濡目染,陳清泉與汽車結下了不解之緣。

陳清泉的父親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6歲時便將他送入馬吉朗市荷華小學讀書。當時的印尼還是荷蘭的殖民地,學校的教學主要使用的是荷蘭語,但課余時間父親還為他請來了英語教師,再加上家中日常使用的閩南語和印尼話,他的童年便是在這樣一種多國文化的交織中度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印尼又淪陷于日本,所有華文中學被勒令停辦,之后數年印尼爆發了反抗日本和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生長在戰爭動蕩的年代,苦不堪言,而華僑更是成為被搶劫的對象,多災多難。孩童時代的陳清泉目睹了這一切,他深刻體會到有一個強大祖(籍)國的重要性。

進入初中后,陳清泉先后進入直華、南化、華英等華人學校學習,這個時候的陳清泉勤奮好學,自學能力很強。通過自己的提前自學,曾先后跳過初中一年級上學期和高中一年級上學期的課程,由于經常跳級,一直都是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而在這個時候傳來了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愛國師生為之振奮。為了慶祝這一偉大時刻,班級出版了壁報特輯,不料校董視察學校看到壁報時,勃然大怒撕毀壁報,甚至開除了中學部主任吳直由和班主任王文華兩名華人老師。這讓陳清泉及其他愛國師生非常憤怒,紛紛組織罷課抗議,走上街頭游行,個子不高的陳清泉站在游行隊伍前列,不畏強暴,據理力爭,后經過調解協商才得以解決。事后王文華老師不愿繼續留任而選擇去了進步華人學校南化學校,在他的介紹下,陳清泉也進入這所學校學習。這里自由、進步氣氛濃厚,課外活動豐富,對新成立的祖(籍)國了解更多,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他萌生了要回國求學的想法。

陳清泉初中畢業合影(1950年,后排左起第一位).jpg

1950年,陳清泉初中畢業合影(后排左一)

1950年4月,中國和印尼建立正式外交關系,而在“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感召下,著名的華僑中學巴中掀起了回國升學的熱潮。而經過自己的努力,1951年陳清泉通過考試進入巴中高中二年級學習。這所學校從中國內地聘請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師,如畢業于西南聯大外文系的賴增創,畢業于南京大學的劉宏謨、劉宏謙等,用的也是最新的中文教材,可謂是師資雄厚、教學設備先進,與祖(籍)國緊密相連。期間經常收到先期回國同學寫信傳回來的消息,他們所描述的祖(籍)國欣欣向榮的現狀和美好前景給了陳清泉極大的鼓舞。為了響應回國前做一兩件有意義事情的號召,接下來他一面刻苦學習,一面利用晚上時間到進步華僑社團民生社辦的夜校教英文。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回到祖(籍)國去,為祖(籍)國作出貢獻。

1953年高中畢業時,他父親想讓他去英國留學,并安排他參加了英國劍橋大學的入學考試,他的成績考得很好,通過了考試。因此,當他表達想回國學習的想法時,父子二人產生了極大的矛盾,這讓他苦悶不已。在他父親看來,新中國雖然有希望但畢竟不穩定,千瘡百孔,況且朝鮮戰爭還打著,情況不明朗,去了一定會受苦。然而也許是天意,此時印尼政府頒布的針對華僑的新條例,使得父親經營的汽車運輸業遭受沉重打擊,無力籌措遠赴英國劍橋求學的費用。因禍得福,他得以踏上回國的路,經過幾天的海上顛簸到達香港,然后經過步行過羅湖橋到達深圳。第一次踏入祖(籍)國的大地,看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陳清泉和伙伴們的心情無比激動,漂泊海外的赤子終于回到了祖(籍)國母親的懷抱!

嶄露頭角 立足香港

回到祖(籍)國后,憑借自己打下的堅實基礎,順利考上了北京礦業學院(現中國礦業大學)機電系,之后十余年任教于此,其間(1957-1959)被保送到清華大學進修攻讀研究生。六十年代初的中國正大力發展生產,然而蘇聯方面背信棄義,撤走了在華的所有專家,并把資料都全部帶走,終止所有合作項目,這使得生產工作舉步維艱。

而在煤礦業方面,我國急需防爆干式變壓器和低頻發電機。陳清泉利用煤炭部接待英國煤礦設備展覽團并充當翻譯的機會,主動與其首席工程師建立兩人間的友誼,憑借英國工程師提供的設計參數,就設計研究出了煤礦防爆干式變壓器。后來又接到設計、試制低頻發電機的任務,當時煤炭部組織赴歐洲的考察團,其中一位是陳清泉的老師湯德全,他帶回了一份德國西門子低頻發電機的外文說明書,這是唯一資料,而陳清泉憑著自己會外文和愛好鉆研的熱情,便一口答應了下來。陳清泉僅僅根據這份資料,深入煤礦和電機廠進行調研,與工程技術人員、工人三結合,在短短半年時間里,一起設計試制了低頻發電機系列,并取得成功。此后,又用6年時間研制了中國早期的直線電機,填補了國內空白,為煤礦電氣化與自動化,以及提高煤炭產量作出重大貢獻。然而后來在那段特殊時期,他也受到了一定沖擊,影響了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1976年,陳清泉決定移居香港。轉眼間離開印尼二十多年,遠在千里的父母思子心切,年事已高的他們多次催促他回到印度尼西亞繼承父業。有著自己理想追求的陳清泉反復斟酌后,選擇了一個在愛國和親情之間折中的地方——香港。

雖然在內地取得了學歷,并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但初到香港卻困難重重。當時內地學歷并不被港英政府認可,而且很多市民對內地來的人懷有一種恐懼和排斥的心理,找工作并不容易,一切都得從頭開始。

陳清泉和參加浦東國際高級論壇的劍橋大學6位教授合影(2002年左三).jpg

2002年,陳清泉(左三)和參加浦東國際高級論壇的劍橋大學6位教授合影

經過分析和篩選,陳清泉選擇了一家電燈公司。先是自己寫自薦信,算是通過了第一關,后在同學的佐證下,經過第二輪面試才得以進入香港電燈公司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公司的工程師。生活稍有穩定后,他還是意識到,要想更好地在香港學術界立足,必須要拿到當地認可的學歷證書。于是,他便去應聘理工學院的教師職位,經過自己多次試講及溝通才得以進入該校。據他后來回憶,當時理工學院可能是不得已才聘請他,因為理工學院快要開學了,卻一直請不到合適的教學人員,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請他任教。進入理工學院后,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可以趁著暑假去英國游學,增廣見聞。但在理工學院教書并不順利,當時的理工學院管理者多數是英國人,而人事管理是一種垂直管理模式,位置高的人對下屬享有絕對的特權。當時有個英國首席講師不喜歡陳清泉,他不喜歡備課,只愛光顧酒吧,對于內地來的陳清泉來說處境尤其困難。陳清泉在學院系里教時最多,既要教夜校,又要教一些別人都不愿意教的課,但他從來不抱怨。他把工作之余的時間都放在科研工作上,因為費時費力,那個時候很少有人做科研。生活穩定后,才分批次把自己的妻兒從上海接過去生活,他在這里度過了五年時間。然而他并沒有滿足眼前的狀態,期間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申請攻讀香港大學的博士。他有幸認識了梁維新教授,通過面談獲得了梁教授的認可。梁教授為人隨和,在科研方面給予他很多指導和幫助,在待人處事方面也教會了他很多事情,使他受益匪淺。1982年陳清泉獲得了香港大學博士學位,并任該校電機電子工程學系講師。當時的香港大學,是香港唯一能頒發學位的大學,在香港社會地位很高。

在香港大學任教后不久,陳清泉就將電動汽車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香港大學任教的二十年時間里,他在國際一級雜志和專業學術會議上共發表120多篇學術論文,多次獲優秀論文獎,先后升為高級講師、教授、講座教授、系主任,現為榮譽教授。而在1997年陳清泉成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成為來自香港的首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推動建立世界電動車協會

世界上最早的汽車是電動車,但隨著內燃機出現而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爆發,加上環境污染的加劇,美國等國家通過立法支持電動車研究發展,電動車再次迎來發展機遇。

從1978年開始,陳清泉將自己對電動車的研究陸續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尤其是任教于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后不久,陳清泉就將電動汽車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他第一次系統地提出電動汽車電機應用規律和原理,很快引起外界關注,之后又提出了電動汽車研究核心和總體指導思想。到八十年代末的時候,陳清泉已是一位有身份和有分量的業界人士,他構想成立一個電動汽車協會,構建一個大家可以相互交流的平臺。

其實,早在1969年,第一屆國際電動車大會就在美國召開,而各國也有一些電動車會議,但總體情況是比較混亂,每次開會都火藥味十足,使命和責任促使他要改變這樣的局面。1988年在加拿大舉辦的第9屆國際電動車大會上,陳清泉被推舉為亞洲代表,和美洲、歐洲的另外兩位代表一起組成了世界電動車協會籌備組。不過那時候,歐洲和美國都有了電動車協會,亞洲還沒有,尤其日本還沒有加入,而日本作為汽車生產大國,自然不能缺席世界電動車協會。當時也有一些電動汽車組織邀請日本加入,不過都遭到了拒絕。

這件棘手的事對陳清泉來說,既是個關鍵考驗又是一個機會。他心里明白,如果能促成,世界電動車協會的威信自然就能樹立起來。他就在心里問自己,這個東亞汽車王國為什么不愿意加入世界電動車協會?陳清泉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最主要的無非是擔心自己國家的先進技術會外泄。于是陳清泉便充當了說客的角色,決定做一次“外交家”,親自前往日本,去勸說日本加入協會。陳清泉一直認為,在與人交往中最重要的是誠懇,在外交活動中也一樣,他親自來到東京拜會日本電動車協會的負責人。陳清泉一面給日本人“戴高帽”,說日本不參加協會與日本汽車王國的身份不符,一面又真誠地介紹世界電動車協會主要是為了協調,絕不是為了控制參加國。并且,加入協會對日后參與制定電動車相關標準等事宜有莫大裨益,也可以讓日本生產的電動車更容易出口。陳清泉身為一個教授,不代表任何商業利益,他說話有理有據,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感動了日本人,成功地說服日本加入協會。這也成了最令他津津樂道的事情,而籌備組另外兩位來自美國和歐洲的代表也很佩服他。

1993年HKU2001電動車設計圖.jpg

1993年HKU2001電動車設計圖

1990年,陳清泉在香港主持了第10屆國際電動車大會,通過重重“考驗”的他擔任總主席,并向全世界宣布世界電動車協會正式成立,香港也因此成為世界電動車協會的誕生地而載入史冊,在國際電動車領域他也被尊為“三賢士”之一。而在1999年,他又在北京主持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16屆國際電動車大會。在他的成功協調與領導下,汽車協會總部采取“輪流坐莊”的方式,從此國際電動車大會開一次吵一次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設計電動汽車HKU2001

早在孩童時期,由于父親從事汽車生意的緣故,陳清泉很早就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汽車。可當他看到排氣管排出煙氣時,看到那些漂亮的汽車進了車間,打開外殼后里面又黑又臟,把整個維修車間弄得烏煙瘴氣,而維修工人的臉和手都變得油膩時,就曾萌生過“汽車可不可以不冒煙?如果汽車不用汽油做燃料也能在大街上行駛該有多好啊”的想法,一顆充滿好奇心的種子從那時就埋在了他的心里。

回國后,進入北京礦業學院礦山機電系就讀,其中學習的課程就有《礦山電機車牽引》,就是用電動機驅動以蓄電池發電的礦井機車。礦井下的有軌電動車啟發了陳清泉,機車不一定需要內燃機驅動,也可以使用電動機驅動。后來又成功研發了低頻發電機和直線電機,埋在心中的那顆種子開始萌芽。

1976年進入香港理工學院后,他用在研究上的時間更多了,陳清泉說自己“一根筋”地搞研究,原因很簡單:“我被它迷住了,我就愛好這個。”他甚至走火入魔到做夢都夢見電動汽車,“電動汽車對我來說就像是維持生命的食物”。正因為如此,陳清泉的好奇心被激發出來。1982年,陳清泉博士畢業,開始在香港大學電機電子工程學系教書,在香港大學任教后不久,他就將電動汽車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萌芽的種子開始茁壯成長。

之后的十多年時間里,陳清泉提出了電動汽車研究核心和總體指導思想,將汽車技術、電機技術、電力驅動技術、電力電子技術和現代控制理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現代電動汽車學奠定了基礎,使現代電動汽車學這一新興交叉學科從理論到實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他還進一步提出了電動車的工程哲學,揭示了電動車的系統集成與優化設計規律,發明了多種電動車專用的特種電機及其控制裝置,研制了多輛不同類型的電動車。其主要發明有高性能電機、特種電機、電動車系統優化、電動車電力驅動系統、智能標測系統、電池智能管理系統、能源智能管理系統、電機磁場分析優化等,這些都是他在電動車方面最核心的研究成果和發明。

隨著不斷地積累和突破,茁壯成長的夢想終于結出了果實。陳清泉1993年設計了第一款電動車,車牌號HKU2001,其中“U”代表聯合,“2001”則代表迎接21世紀。陳清泉設計的最新電動汽車一經亮相,便引起了全球的矚目。這輛HKU2001電動車,有可靠的電力電子控制系統,采用高能量電池和智能化的電池能量管理系統,爬坡能力十八度,最快車速為每小時110公里,連續行駛里程為176公里,成為當時電動汽車的典范。直到今天在他香港大學的辦公室里,還掛著這個車的設計圖,這輛車的誕生是產學研結合的產物。陳清泉將產學研理念凝煉為“傳授知識—教學,發展知識—科研,應用知識—知識轉化為生產力”,而這一方面實現了他孩童時的夢想,另一方面也推動著電動車的產業化。之后在牛津大學出版社邀請下,他寫出了一本關于電動汽車的著作《現代電動汽車技術》,一本最能夠綜合并系統描述現代電動汽車的書。

胸懷祖(籍)國 放眼世界

陳清泉是一名教育工作者,2002年從香港大學退休后,他想用自己多年來在科研教學方面積累的經驗和成果,繼續為祖(籍)國的建設作出貢獻,將余生奉獻給祖(籍)國。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夢想,是建立一所培育一流科學家和中國諾貝爾獎獲獎者的國際大學或國際高等研究院。他的教育理念正如教育家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而有大師之謂也。”一流的大學,并不取決于擁有多好的物質條件,而在于擁有的那股精氣神。在考察世界多所著名學府之后,他決定吸取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的成功經驗,在上海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建立國際高等研究院。在這里沒有繁瑣的會議、評估和考核等條條框框的限制,這有著最大的靈活性、最少的行政管理機構和條例,有著寬松自由的學術氛圍和簡要的一般政策規則。為培養出拔尖創新人才,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新鮮的空氣。

陳清泉還積極打破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區域壁壘。他認為,在思維方式和經濟發展方面,香港和內地具有很好的互補性。為促進電動汽車的研究,他多次派學生去清華大學等內地大學學習,開展高校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陳清泉及時將國際前沿的科技信息帶到內地,推動這些高校的學術水平向國際最高水平邁進。為了進一步推動內地與香港的聯系,陳清泉一直在不斷奔走,與內地多家汽車公司開展深入合作,足跡遍布祖(籍)國的大江南北。

陳清泉在香港大學辦公室(1999年).jpg

陳清泉在香港大學辦公室(1999年)

2017年6月,由陳清泉牽頭,與香港其他23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起,給黨中央寫了一封信,表達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報效祖(籍)國的迫切愿望和促進科技創新的巨大熱情,同時也期待國家能夠幫助解決一些影響科研發展的問題。黨中央對此很快就作出了重要批示,勉勵香港科技工作者融入國家建設,并責成中央有關部門予以落實國家科研經費過境香港使用等問題。陳清泉十分感慨,掣肘兩地科研交流的壁壘終被破除,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邁上一個新的臺階。即使是新冠疫情暴發以來的這幾年,他還是堅持通過線上視頻等方式,推動國內科技界的對外交流與合作。這些年他也深深地感嘆經歷的三個“空前未有”,第一是國家對科技的迫切需求,空前未有;第二是國家對科學家的期望和愛護,空前未有;第三是科學家發揮自己才能的機遇,空前未有。

與此同時,陳清泉積極推動香港和內地之間及中國和國際之間的科技交流。陳清泉一年中有三分之一時間在香港,三分之一時間在中國內地,三分之一時間在其他國家和地區。他用自己的腳步丈量著世界,像一張網絡把中國與世界串起來。他常說人要有“六個眼睛”,向前看,看到前景和方向;向后看,看到歷史經驗教訓;向上看,看到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向下看,看到基層的需要;向西看,看到歐美的經驗;向東看,看到日本、韓國的經驗。只有這樣才能找準自己的位置,認清發展的方向。

他堅信十年之后,街面上的汽車將有一半是電動汽車,他預測整個汽車革命的完成需要二三十年,汽車革命近在眼前。他最近的研究是四網(能源網、交通網、信息網、人文網)、四流(能源流、信息流、物資流、價值流)融合,并牽頭發布“四網四流融合產業發展白皮書”。他發現了能源、信息和人的行為的互動規律,并將這些聯動在一起,以便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

哪里有電動汽車,哪里就有陳清泉忙碌的身影,他無時無刻不在為新技術的傳播建立橋梁,為新型電動汽車的改進提出寶貴意見,為電動汽車技術革新出謀劃策。為了推動電動汽車產業化,陳清泉就像一團火球,發揮著自身巨大的能量。已是耄耋之年的陳清泉,生活不僅沒有放慢節奏,反而越來越快。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看到,特別是首先在自己的祖(籍)國,大大小小的馬路上,不單汽車是電動的,輪船、飛機、高鐵都是電動的。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