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節期間,我們從龍口南山驅車15公里,到黃山館鎮館前后徐村拜謁享有“革命巨子”之稱的辛亥革命先驅徐鏡心故居,睹物思情,追憶前賢,走進他波瀾壯闊的傳奇人生。
接待我們的是徐鏡心烈士的裔曾孫、徐鏡心故居紀念館館長徐學航。他把我們從東側門引進一座經過改造的普通小院,在擴建的南屋就是紀念館的展廳。展廳迎門處,是精心裝飾的主題墻,正中懸掛著徐鏡心烈士的遺像,上方懸掛藍底金字匾額,書有“天地正氣”四個大字;兩側楹柱上分別題聯是:“革命巨子名并孫黃垂青史,北方舵手氣有浩然壯山河。”下面擺放著白、黃兩色菊花,端莊肅穆。我們向先烈遺像三鞠躬,表達緬懷敬仰之情。
展廳內以家世源流、投身革命、東灜結盟、結識中山、興學育才、奉命出關、光復登黃、矢志反袁、喋血共和、光炳千秋為主線,陳列著大量歷史圖片、文稿手跡,就連徐鏡心當年去日本留學用的手提箱、戴過的水晶石眼鏡、硯臺、洞簫,也都陳放其中,無言地佐證著先烈踏遍青山追逐共和的崢嶸業績。
徐鏡心像(1913年攝)
少年有志 青年成才
徐鏡心(1874-1914),名文衡,字子鑒,學名鏡心,1874年12月10日(冬月初二)出生于山東省黃縣(今龍口市)黃山館鎮館前后徐村一書香門第家庭。他自幼穎悟好學,生有異稟,5歲入私塾,讀書過目不忘。他生性活潑,在同學中膽略過人。14歲時與兄弟及同學赴招遠羅山班仙洞游玩,洞在羅山峰下,峰險無人敢登,而徐鏡心徒手登頂,振臂大呼:“古人立馬吳山,此亦第一峰也!”小伙伴們皆大驚失色,佩服其膽量。
他博覽群書,熟讀經史,除傳統國學外,他對兵法、術數、天文、地輿、宗教、法政諸學也有興趣,還喜愛民族器樂,善吹笛簫。20歲時(1895),徐鏡心考中秀才,次年補廩生。但隨即摒棄科舉,開始探究東西方有用之學問。他青少年時便萌發了政治改革、反對封建專制的思想。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中國,正面臨著亡國滅種的民族危機。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入煙臺毓才學校讀書。1902年,入山東大學堂師范館,結識了日本朋友倉谷箕藏。在此期間,“慨然于清廷之窳敗,革命思想潛萌于中”。1903年春,由山東大學堂選派官費東渡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研習法政,孜孜以求地探索救國救民的真諦。日本明治維新后,國勢日強,為世界所矚目,強烈地吸引著大批有志于改造國家的中國青年。1904年,全國留日學生1000余人,到了1905年夏增至15000余人,其中山東籍學生近千人,可見當時青年人求知若渴,救國心切。
徐鏡心故居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仲夏,孫中山完成旅歐任務到達日本,看到數千名中國留學生云集日本東京一帶,異常興奮,遂與先期來日本的黃興、宋教仁會商,決定將原先分散的革命組織“興中會”“華興會”等聯合起來,組織統一的革命政黨,名為“中國同盟會”。經張繼介紹,徐鏡心在東京結識孫中山。孫中山“器其豪邁”,“一見傾心”。7月,孫中山籌備創立同盟會,徐鏡心為該會發起人之一。8月20日,中國同盟會正式成立,徐鏡心被孫中山委任為中國同盟會北部支部負責人兼山東分會主盟人。北部支部設于煙臺,下轄魯、晉、陜、直隸、蒙古及東三省8個省區。自7月下旬同盟會成立至12月初回國的短短4個月時間里,徐鏡心在山東留學生中物色優秀人才,發展同盟會員53人之多,為山東革命運動的開展培養了基干力量,成為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友、辛亥革命時期中國同盟會北方領袖和舵手、山東舊民主主義革命史上的標志性人物。
回國辦學 薪火相傳
1905年11月,日本頒布“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中國留學生群起抵制,徐鏡心偕謝鴻燾、陳紀云等同盟會員憤而回國。1905年底,徐鏡心騰出自家油坊,自費開辦山東第一所新式學堂“明新學堂”。1906年春,與謝鴻燾等人在煙臺西郊通伸岡創辦“東牟公學”,任學監,并指示同盟會員王學錦在黃縣設立育英學堂,借以開展革命教育,發展同盟會員,壯大革命組織,進行革命活動,成為同盟會在膠東的聯絡中心。他還授意分布全省的同盟會員,利用清廷提倡私人辦學的機會,創辦學堂,以開展革命活動。兩三年內,僅黃縣就辦起學堂10余處。僅半年時間,同盟會員遍布山東全省。
山東革命黨人所創辦的新式學堂知名的就有70余處,從數量上遠超過同盟會力量較強的江(蘇)浙(江)、兩湖(湖南、湖北)地區。這些新式學堂,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革命人才。
1906年8月,奉孫中山委派,他出關開展革命運動,赴奉天任《盛京時報》主筆,“講演主義,結納豪杰”,大力發展革命力量。至1907年4月,徐鏡心在東三省各界秘密發展同盟會員300余人,以此為基礎創立“同盟會遼東支部”。他與宋教仁在吉林省城組織木植公司,密謀起事。不幸,事為官府偵知,東三省總督徐世昌密令緝捕,幸得吉林警察署長連承基營救,逃離虎口。1908年秋,為反對奉天城地方官吏強征苛捐雜稅,徐鏡心率領同盟會遼東支部骨干成員,發動全城商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罷市運動并取得了勝利。1909年8月,為反對日本政府強行改建安奉鐵路,又領導了聲勢浩大的抵制日貨運動,給日本以沉重打擊。徐鏡心奔走于白山黑水之間長達四年,進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治動員,使東北的革命形勢從寂靜無聲到聲勢擴大,最終匯入到全國范圍武裝起義的洪流之中。
1911年徐鏡心與倉谷箕藏、張靜齋合影
光復登黃 埋葬帝制
1910年秋,徐鏡心返鄉創辦“黃縣農會”,作為革命機關。1911年夏,在濟南與劉冠三、杜佐辰創辦“戲曲改良社”,開展革命活動。武昌首義后,他在濟南聯絡各界進步力量,促成山東獨立,同時電令煙臺同盟會員響應獨立。但封建頑固勢力欲加害他,被逼走滬上,尋求實力支援。
11月,赴滬面見孫中山,請示革命機宜,孫中山說:“君來此胡為者?山東事君自相機處理可耳!”徐鏡心又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商定山東戰略:先據煙臺,再取登州,以圖濟南,且約期會予實力援助。11月24日,徐鏡心以“啟發民智,組合政團”為宗旨,聯系各省同志創建“中華民國共和急進會”。30日,組織召開山東同鄉會,會上通過七項決議,決議“與滬軍政府接洽,請派兵艦北上,以扼清廷北洋運輸之路,聯北方各部之聲氣”,并“電青島劉冠三(青島共和急進會負責人)合力西征。”
12月6日,徐鏡心回到煙臺,組建“北部共和急進會”,迅速擴張革命勢力,捍衛了煙臺獨立。后因王傳炯反動勢力的限制,其決定先光復登州和黃縣,扭轉局面。在大連,得連承基、鄭天楚之助,購得槍械700支,募兵400余人。1912年1月15日,徐鏡心率隊一舉光復登州,建立“山東軍政府”,為團結革命隊伍,徐鏡心辭去大都督一職,擔任參謀長。
1月17日,發兵黃縣,連克北馬、龍口。徐鏡心率革命軍在黃縣城西之九里店、北馬鎮、黃山館等地與清軍浴血奮戰,數次告捷,戰事持續近一個月。2月1日,滬軍司令劉基炎負氣撤兵。
2月7日午后,黃縣城被清軍包圍,城內的革命軍缺兵少械,徐鏡心率僅有的300人抵御武器精良且10倍于己的清軍。11日,援軍未至黃縣城淪陷,徐鏡心率隊撤走。13日,革命軍再次光復黃縣,清軍遁逃。2月15日,南京臨時政府通令到達黃縣,宣告共和成立,戰事結束。徐鏡心領導的光復登黃起義,是當時長江以北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反清起義,“聲勢煊赫,震動全國”,被譽為“埋葬帝制的最后一戰”。
辛亥革命期間,徐鏡心在北方先后發動武裝起義10余次,與南方的黃興桴鼓相應,沉重打擊了清廷的腐朽統治,因此史書上說:“徐鏡心之參加同盟會也,不僅為山東主盟人,亦為北方之領袖。嘗赴東北掘滿人之根,下登州拊京師之背;虜廷震怖,志士景從,時有‘南黃北徐’之譽”。
陪同中山 致力大同
徐鏡心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成為他的得力助手,一直站在反對封建帝制的最前列。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從而宣告了綿延兩千余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但是大野心家袁世凱擁兵自重,又得到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支持,革命黨人被迫妥協。1912年3月,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于當年4月辭去了臨時大總統職務,革命果實被袁世凱所篡奪。在這種形勢下,被視為北方革命基地的煙臺軍政府,停止了軍事行動,隨后便被撤銷。
8月,同盟會改組,徐鏡心任魯支部理事長。9月,孫中山經煙臺去北京,南返視察山東,由徐鏡心全程陪同,孫中山于濟南會見山東同志和各界代表,并發表演說。在青島期間,徐鏡心還陪同中山先生視察青島特別高等大學(俗稱“德華大學”)、三江會館、廣東會館及會見青島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代表,并同歡迎者合影留念。
1912年10月1日上午,由徐鏡心、劉冠三等陪同中山先生游覽嶗山。登臨嶗山巔,面對大好景色,中山先生心頭一動,指著眼前的景物笑道:“作為一個中國人,我今天總算嘗到了一個自由民的滋味了。幾十年來,我長期在國外漂泊,經常夢見祖國的壯麗山河。我才知道,它比我夢境還要美麗多哩!但愿廢除專制后,大家都來致力于民生建設,使人民都能永享和平和安樂。”
徐鏡心來到中山先生身旁,輕聲問道:“先生,您的意見,我黨在目前這種政治局面下,究竟應采取何種方略為好?”中山先生沉思了一下說:“我個人意見,在目前局面下,我們黨只能轉為在野黨,深入到實業界和各界民眾中去,注重民生,注重人才,壯大組織,掌握輿論,監督政府,需要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一支強大力量,然后通過選舉,取得組閣之權,以達到建成真正三民主義社會之目的。”
絢麗的陽光將巍峨的嶗山照得流金滴翠,如夢如幻。中山先生深情地說:“這里的風景真是太美麗了,我真有點舍不得離開了。”與孫中山同行的魏宸組指著遠處的海面驚奇地喊道:“看,那是什么?”此時,海天交融處時而出現一座城市,房屋林立,人來人往;時而又現出一派鄉村的豐收景象。徐鏡心感嘆道:“多么壯麗的海市蜃樓啊!太難得一見了。”孫中山興奮地說道:“這就是我心目中的民國啊!”
鼎新革故 筆伐袁氏
1913年春,徐鏡心赴京就任國會參議院議員。入京之初,袁世凱會見徐鏡心時說:“民國由公等創造,由公等振興,尚匡弼予,以竟公功。”徐鏡心則告誡袁世凱:“總統者,公仆也。國民者,共主也。仆無自己意志,以主人意志為意志;仆無自己行動,以主人行動為行動。總統能為此,則中國治,否則中國亂。治則全國之休,亂亦非總統之福也。”袁氏不禁慨嘆:“昔聞子鑒,今見子鑒矣!”又妄圖以甘肅都督為誘餌收買徐鏡心,遭到嚴詞拒絕。
1913年3月,宋教仁被袁世凱暗殺后,“人皆為鏡心危”,身邊的同志勸他說:“你是領導人,不要置身險地,應早一點離開。”他回答的總是那句老話:“我走了誰來指揮?誰來革命?”他堅定地留在北京,與袁世凱的斗爭針鋒相對、毫不妥協。
1913年4月,袁氏向五國銀行大借款。徐鏡心在《泰東日報》上發表《袁政府違法借款之鐵證宣言》,公開提出對袁氏彈劾。文章指出:“袁氏之禍,蹂躪民權,可以亂中華秩序,是為中華民國之罪人”,因此“不彈劾袁氏,無以謝中華全國”。
在“善后大借款”事件中,袁氏領略了徐鏡心的冷漠。當時,政府財政困難,向五國財團借款2500萬英鎊。由于這筆借款扣除賠款、鹽稅,借款后只剩不到820萬英鎊,期滿后中國連本帶息要付6700多萬英鎊,還要搭上鹽稅與關稅利益,所以受到徐鏡心等國民黨籍國會議員的極力阻止。搞得政府不得不偷偷與五國簽訂協議,借得部分貸款,被議員們知道后,窮追不舍,迫使總理、財長不得已辭職。
1913年9月,他當選為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1月初,袁世凱指使其法律顧問日本人有賀長雄炮制《共和憲法持久策》,鼓吹中國不適合共和政體,混淆視聽,為其稱帝制造輿論。徐鏡心隨即在《順天時報》上發表著名文章《駁有賀長雄共和憲法持久策》,予以迎頭痛擊。該文洋洋灑灑,引經據典,逐條逐句予以批駁,痛斥有賀長雄是“法學敗類”,袁世凱為“為共和之蟊賊,國家之叛逆!”
喋血共和 英勇就義
在聲討袁氏的同時,徐鏡心還與胡漢民、李烈鈞、柏文蔚互通聲氣,密謀武力討袁。并召關東大俠鮑化南伺機刺殺袁世凱,不料被袁偵知。袁世凱氣急敗壞,密令總統府秘書處、軍政執法處制造偽證,于1914年3月15日將徐鏡心逮捕下獄。
在獄中,袁氏仍試圖拉攏,百般引誘,終無結果。繼以嚴刑,一月之內,徐鏡心被拷掠十余次,“鐵絲穿骨懸梁,腋下燃燭炙燒”“三木囊頭,五刑備至”“針穿十指,油燃肌膚”,然其寧死不屈。劉冠三、丁佛言和山東旅京同鄉會會長周健龍等曾多方設法營救,未能成功。
3月16日,京師警察廳將徐鏡心等人移交給京畿軍政執法處。用刑十余次,終不能令徐鏡心屈服。
最令袁世凱抓狂的是,在袁氏指使“公民團”包圍議會,迫使議員選舉自己為總統之后,徐鏡心竟然在報紙撰文,罵大總統為“破壞共和之蟊賊”,是“國人之罪人”。最令袁不能容忍的是,徐鏡心竟然在“二次革命”時,曾聯絡江西的李烈鈞反袁。這樣的人留在京城,袁世凱寢食難安。
1914年4月14日晨,徐鏡心被押赴刑場。途中,正氣凜然,毫無懼色,沿途向老百姓演說革命大義,痛斥袁世凱陰謀稱帝的丑惡行徑,為全人類所唾棄,“環觀士女無不失聲墜淚”,臨難時高呼“革命萬歲”,從容就義,時年41歲。
徐鏡心手稿《光復登黃戰事紀實》首頁(現存煙臺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徐鏡心被槍決,遺體埋在城西南萬人坑(今北京西城區菜園街北);4月23日周樹標、丁佛言等人將徐鏡心遺體轉移至宣外寶應寺。寶應寺位于登萊胡同,登萊胡同原是一片義地,專門用來埋葬山東登州萊州膠州在京死亡人士之用,名為登萊膠義地。義地旁有廟曰寶應寺,相傳是唐時所建,后重修。徐鏡心遺體在巡官文桂、巡長畢克順的監視下,被移至寶應寺后,更換了棺木。
就是這樣一位“鼎新革故數英雄,正氣沖霄表大風”的革命赤子,終究抵不過魑魅魍魎的“圍剿”封殺,像一棵參天大樹般猝然倒下,倒在他深愛著的華夏大地上。
革命巨子 流芳百世
史書上載:“袁世凱謀為帝,知革命黨必撓己。思先屠戮其巨子,以滅黨而盜國。二年(1913年)三月,宋教仁遇難于上海;其明年,徐鏡心就義于京師”。宋教仁、徐鏡心均為同盟會核心骨干,孫中山對二人十分倚重,視為股肱心膂,他時常贊譽“南宋北徐”,以激勵儕輩。
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明令褒揚徐鏡心,隆重追悼紀念,優待撫恤親屬,遺骸由北京遷回原籍。1935年,山東省評選三十位自古代至民國初對國家和民族立下功勛的鄉賢,在首輪投票中,徐鏡心以得票第一名入選“山東鄉賢”。1936年,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決定,追贈徐鏡心為陸軍上將,進行國葬,烈士墓遷葬濟南千佛山辛亥革命烈士陵園,為首墓。中央撫恤委員會頒發特級恤金5000元。
徐鏡心文韜武略,“懷奇負異,銳欲有為,又勇于為人所不敢,撼之以禍福不稍瞬,”被譽為“革命巨子”“革命大潮的北方舵手”“北方革命健者”,是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和東北地區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標志性人物。徐鏡心在戎馬倥傯之余,仍筆耕不輟。著有《養生秘訣》《原老篇》《武備擇要》《氣占法》《光復登黃戰事紀實》《政界表說略》(鉛印本),以及《盛京時報》論說一百余篇,惜多散佚,付梓傳世者極少。